“一國兩制”大家都說很好,經港澳的實踐證明,也的確取得一定成就,然而近期因為“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時由習主席提出後,筆者就常常被台灣的朋友問到“一國兩制”好不好?問我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在澳門實際感受到的“一國兩制”是怎樣?另外也常有內地朋友或官員問我為什麼你們台灣同胞這麼不喜歡“一國兩制”呢?這個制度明明就是為你們量身設計的,也幫你們試驗過了,你們還不要?類似問題激發了我的思考,也促使我想寫一篇文章來回答上述的這些問題,並對“一國兩制”的推廣提出一些建議。
一、 “一國兩制”的發展與實踐
要判斷“一國兩制”好不好,首先要先了解“一國兩制”是甚麼?它是為了解決甚麼樣問題而設計,根據目的和實踐成果來判斷。“一國兩制”的設計實際上是為了要“和平”解決國家的統一問題,為了盡量不造成人民生活上的改變,因此統一之後,允許不同的兩種制度存在,也就是台灣、香港和澳門在回歸之後,可以繼續保持原來的資本主義制度。
“一國兩制”的發展,筆者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和統存異期”,可以追朔到1950年代,當時新中國成立,國民黨軍隊撤守台灣,國家處於尚未完全統一的狀態,兩岸武力對峙,然而不論就國際抑或國內的局勢,武力統一並不是最佳統一模式,因此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提出有意進行第三次的國共合作,並提出一系列“不變”的安排,以及隨後“一綱四目”的提出,而這個安排的提出,不僅是“一國兩制”的雛型,其所象徵的“和統”,更是“一國兩制”的核心訴求;第二階段為“理論建構期”。七零年代由於我國入聯,與美方改善關係等一系列的舉措,致使以和平手段處理統一問題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尤其是入聯後,英國、葡萄牙和美國等幾個主要影響我國統一問題的西方國家陸續與我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致使冷戰格局下的統一問題逐漸朝向和平的方向前進,隨後在《告台灣同胞書》以及《葉九條》政策出台後,最後由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正式提出以“一國兩制”原則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第三階段為“方案擬定期”,如何實踐“一國兩制”實際上就涉及到與英國和葡萄牙兩國的談判,而在與兩國分別談判過幾輪之後出台《中英聯合聲明》和《中葡聯合聲明》,根據這兩個聲明,英方和葡方在過渡時期繼續管治香港及澳門,中方予以配合以維持港澳發展的繁榮穩定,另外也確定透或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實踐“一國兩制”,即制定基本法和劃定特別行政區,最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根據這樣的聲明相繼通過《香港基本法》和《澳門基本法》,確定方案;第四階段是“方案實踐期”,也就是香港和澳門最少二十年的實踐經驗,這二十年的經驗,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就香港而言,雖然在回歸前就已經很繁榮了,但是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早就不支倒地,也不可能保有今時今日的榮景;而澳門的轉變更明顯,雖然澳門的博彩娛樂業可以追朔至1847年葡澳時期就合法化,但因為回歸後,“兩制”的設計不僅得以保留,在“一國”的基礎上,發展更是如火如荼,雖然因為制度不同而會有些許矛盾存在,但“兩制”也對於兩地居民的在回歸初期起到信心、保障的作用,更不用提“一國”所促的發展。
介紹完“一國兩制”的發展四個時期,再回答第一個問題,也就是“一國兩制”好不好,“一國兩制”是為了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目的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達成統一,根據二十年的港澳實踐經驗顯示,“兩制”所揭示的原有生活制度不變不僅說到做到,連帶也起到信心和保障的作用,且實踐結果在“一國”的基礎之上,港澳的發展更超出其原來應有的發展,也因此就目的與結果來看,筆者認為“一國兩制”本身這個制度很好的解決了統一的問題。
二、 感受“一國兩制”的兩個面向
再來是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我一個台灣人在澳門實際感受到的“一國兩制”是怎樣?這個問題就更難回答了,但很多人希望我回答,老實說,我2014年才來到澳門,我第一次踏上澳門,經過那一排富麗堂皇的酒店,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當時我的感受,生活了幾年,也覺得非常好,很自由,不用“翻牆”,因此要回答來澳門的感受,我很簡單就能回答,經濟很富裕,當地居民的生活也很自由自在,放假就出國旅遊,但如果要回答在澳門感受到的“一國兩制”好不好,這個就不能簡單透過在澳門的生活經驗來回答,因為這涉及到幾個問題,例如如何感受“兩制”?以及如何感受“一國兩制”?我簡單將這兩種感受概分為水平的感受以及垂直的感受。
水平體驗“兩制”有否落實
水平的感受主要是說明“兩制”的差異,也就是“兩制”的落實情況,這種感受比較簡單,其實過個拱北關、橫琴關就能明顯感受到“兩制”的差異,不僅行車方向的左右不同,號誌的使用不同,規則的適用不同,貨幣的使用不同…,其實感受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因此要我說對“兩制”的感受,客觀來說,實踐的很到位,因為如果是一位不熟悉中國國情的人是經過拱北關或橫琴關,我想他們很容易誤以為是由一個國家進入另外一個國家,因為不僅要經海關查驗“過關”,過了關的面貌也截然不同,因此這麼說,“兩制”的實踐很到位,生活在澳門跟內地是可以感受到方方面面明顯的制度差異。
縱向體驗“一國兩制”方案是否較佳
再來說說對“一國兩制”的感受,亦即縱向時間軸的比較,如果當初選擇了其他方案會怎樣?這樣才能比較“一國兩制”到底是不是好方案。故首先,筆者先將港澳在租約年限將至之時的可能選項,先列舉出來,再根據當時的時空背景推論各方案的出線機率,替除掉較不可能出現的方案後,針對可能方案進行推論比較進行分析。
港澳回歸的方案選擇
|
一國 |
兩國 |
一制 |
第二象限: 一國一制 |
第一象限: 兩國一制 |
兩制 |
第三象限: 一國兩制 |
第四象限: 兩國兩制 |
“一國兩制”涉及到幾個概念,國家、制度和數量,按此規則筆者進行了分類如上表所示由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分別是“兩國一制”、“一國一制”“一國兩制”和“兩國兩制”。在開始介紹四種方案前,先說說背景,有利我們最後進行機率判斷。當時會面臨方案的選擇,實際上是因為英、葡兩國在我國領土港、澳的“租約”要到期了,當時相關的背景有1.我國入聯合國並代表中國,且開始與相關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包含美、英、葡等,法理上獲正當性與英葡交涉港澳回歸事宜;2.葡國1974年發生政變,採去殖民化政策,故澳無主權爭議;3.入聯後我國向聯合國要求將香港和澳門從全球殖民地名單移除獲准,港澳並非殖民地的說法受聯合國背書;4.中國改革開放,以和平途徑解決回歸問題;5.中國採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則是資本主義制度。
了解背景後,先從最不可能出現的兩種方案說起,“兩國一制”和“兩國兩制”。第一象限的“兩國一制”是最不可能的,因為一制有兩種可能,要不是我國發生重大變化改採資本主義制度,就是澳門受外力影響改採社會主義制度,會出現“兩國一制”的情況一定是發生非常重大的變化例如戰爭或是政變,但在當時與國際一連串的友好行為及遵守和平共處五原則的情況下,出現機率極低,故此不做進一步探討;再來是第四象限的“兩國兩制”,“兩制”是合理,但出現“兩國兩制”的情況最可能出現就是我國提出港澳非殖民地的說法不被世界所接受,因此出現葡國繼續管治或是澳門自己獨立成一個國家而形成“兩國兩制”,然而根據前述背景,聯合國已接受我國說法,因此出現的機率亦低,故此亦不做比較;再來就是“一國一制”,“一國一制”在回歸的過程中,是有可能出現的,尤其是當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提出三個“不平等條約”依然有效時,若導致最終不歡而散而武力解決回歸問題,兩制就不一定會有,但從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概念來看,真要打,英方必輸無疑,雖然他們剛贏得福克蘭群島戰爭,但剛戰爭完兵力勢必耗弱,但總的來說,若當時擦槍談判擦槍走火的話“一國一制”出現機率一定高於前述兩種方案;最後是“一國兩制”,這就不用說明,因為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那如果是“一國一制”,現在香港或是現在的澳門會怎樣,簡單舉澳門就好,“一國一制”一定是澳門由資本主義制度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當地居民首先面對的就是因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既有產權的變更或撤銷,心理層面或現實層面一定程度的恐慌和不便。從經濟上來看,澳門一直是一個小漁村,要發展其他產業很難,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的制度底下,博彩業還不一定有發展的空間,因此現在經濟的榮景不太可能有,也不會有甚麼現金分享,工資也應該會和內地鄰近區域差不多;民生上面,澳門長期以來因為靠海和地質關係,乾旱季節飽受鹹水之苦,境內無河流,貯蓄雨水的設施亦十分有限,因此用水不是緊張而是完全不夠,在“一國一制”的情況下,澳門若只是和其他地區一樣是一般地方政府而非特別行政區,本澳在國家安排下保證由珠海供應,源於西江的總量為190萬立方米日常飲用水,還能不能受到保障令筆者質疑,尤其是用水匱乏是全國的事情,如果珠海本身都不夠而澳門也不是特別行政區,相信供水一定不會有量上面的保證,進而引發本澳的季節性用水危機,例子還相當多,比如說私有土地的持有、直接選舉代議士、葡式文化的保留發展光觀產業等等…;反觀“一國兩制”,前述的問題迎刃而解,維持原有生活和回歸前依法受保障的權益和產權回歸後仍受保障如私有土地、國家保證用水和食物源充足、博彩業持續發展帶動旅遊產業成形與成長、選舉議員…。
列舉完各種選擇方案,再將最有可能的“一國一制”拿來和“一國兩制”進行比較後,我才能感受“一國兩制”的好,也就是透過比較,列出兩種或以上的方案進行模擬和優劣分析,才能陳述“一國兩制”的感受,而透過陳述,不管從心理層面、經濟層面、發展層面、民生層面等等,“一國兩制”相較於“一國一制”都展現出在回歸初期的絕對優勢。
三、 接受“一國兩制”的條件差異
再來是最後一個常被內地朋友問到的問題,為什麼台灣同胞不喜歡“一國兩制”?港澳試驗過了,你們還不要?要回答這個問題,這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台灣同胞怎麼看“一國兩制”?第二個是港澳在回歸的背景和條件和台灣是否一樣?
港澳與台灣在接受“一國兩制”的條件不同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港澳在回歸的條件和台灣不盡相同,第一是談判主體不一樣,港澳回歸的談判主體是國與國,是中英或中葡之間的事,港澳居民實際上無從置喙,因此港澳居民能期待的不是要不要“一國”,而是“一國”之後能不能保有原有的生活,因此強調“兩制”好,無可厚非;然而台灣在回歸議題上,不僅兩岸談判的主體並不是國與國關係,而且在台灣長期習慣選舉的情況下,台灣同胞的很大程度會以不同途徑影響或參與到整個談判的過程,特別是當我們常常聽到台灣的政治人物時常把統一進程的停滯歸咎於民意後,尤其是年輕一代在台灣經過民進黨時期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同心圓史觀為主軸的教育下,是否要“一國”會是推進台灣回歸進程的主要問題。
台灣跟大陸現在就是“兩制”,所以沒有“兩制”問題,只有“一國”問題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台灣同胞怎麼看“一國兩制”?其實沒有“兩制”問題,只有“一國”問題,因為現在就是“兩制”。“一國兩制”近期之所以這麼火熱,主要是因為習主席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年重要講話中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後,蔡英文將其口中本來不存在的“九二共識”直接替換為“一國兩制”而引起輿論,筆者認為透過說明這中間的轉變有助於讀者理解台灣同胞怎麼看“一國兩制”以及對“一國兩制”的感受。
首先介紹“九二共識”,兩岸問題是內戰的延續,至上世紀八零年代兩岸才陸續有交流,雖然當時國民黨對大陸採取“三不政策”,但民間交流已勢不可擋,然而在交流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不是民間機構可以解決的﹐因此在1992年時代表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和代表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香港進行有關文書驗證和掛號函件的磋商,這次磋商過程中,雙方最終在簽屬書面文件時,因為彼此對稱謂的表述有歧見而遇到阻礙,為解決歧見,雙方以皆認同“一個中國”做為共識而暫時放下彼此歧見,而這個共識就是後來所謂的“九二共識”。實際上“九二共識”所代表的一中原則,根據台灣陸委會民調顯示,多數台灣人對於“九二共識”的“認識”是有誤(49.8%)或不知道(15.4%),即一般民眾對於“九二共識”的概念很模糊。事實上,各位對於這個結果無須意外,因為“九二共識”所營造的“模糊化”就是台灣方面處理兩岸議題的最高指導原則。
而當蔡英文把“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可就大大不同了。“一國兩制”不僅字面上“直接”有“一國”兩個字,而且根據港澳的實踐經驗,“一國兩制”一定有一方要變成特別行政區,若從兩岸的土地面積和常理來看,台灣在“一國”之內一定是少數的存在,所以特別行政區一定是台灣,因此不論就字面上的“一國”直接刺激到無統一或無馬上統一意願的多數台灣同胞,抑或是存有“我統你”此等阿Q心理的部分群體,替換成“一國兩制”都直接讓這群人幻想破滅,而這也是為何蔡英文先前說沒有“九二共識”,現在又直接在島內混淆“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的原因,而這也體現台灣同胞不是不排斥“兩制”,而是“一國”。
四、 “一國兩制”的宣傳與建議
回答完前述三個問題後,實際上可以總結成一些前提,而在這樣的前提下,量身訂製一套屬於對台灣宣傳的“一國兩制”方案,更有機會讓台灣同胞面對問題,正確認識“一國兩制”。這些前提包含(1)從五零年代初期毛澤東主席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倡議來看,事實上“一國兩制”是由武統轉和統的產物,也就是說要談才能有和平,和平統一才有“一國兩制”,換句話說,繼續不願意談,就不一定有和平,更遑論“兩制”;(2) 港澳與台灣在接受“一國兩制”時的客觀條件不同;(3) “一國兩制”的體驗可以水平體驗,即透過回鄉往返“兩制”之地以檢驗“兩制”的落實情況,以及垂直的體驗,即透過描繪選擇不同制度的後果,來體驗“一國”促發展和解決問題的威力;(4) “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能取得巨大成功關鍵在“一國”;(5) 台灣跟大陸現在就是“兩制”,所以沒有“兩制”問題,只有“一國”問題,但他們不想被大陸統一或跟大陸統一。
基於前述這些前提,提出幾點建議:
(一) 加強“一國”論述,以時間表為基礎,告知有協議與無協議統一後果:
“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關鍵在“一國”,而“一國”也是台灣同胞最不願意面對的問題,但當習主席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年重要講話提及“政治分歧,不能一代傳一代”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國”問題不能迴避,但過去由於“兩制”的設計太過特殊,而搶過“一國”的風采,且相較“兩制”,“一國”的論述較不足,故建議加強“一國”論述,並透過時間表的訂定,把選項同時列出,讓習慣選擇的台灣同胞知道何時要選擇以及有哪些選擇,例如有協議統一就可選擇按協商出來的“兩制台灣方案”或其他方案,相反無協議統一則奢談“兩制”與和平。
(二) 以田野調查為基礎,設計統一後台灣發展藍圖:
目前台灣因為選舉生態,不負責任的政客往往更受選民的青睞,因為口號好聽對勝選來說更重要,做不做得到選後再說,也因此台灣目前面臨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說用電需求和無核家園訴求的矛盾,火力發電的空汙和居民要藍天的矛盾,要經濟發展和台灣主體訴求的矛盾等等…,這些都是涉及到“一國”的問題,也只有“一國”能解決,建議透過研究各縣市的基層民情,按總體和各縣市進行規劃,提出國家的“政見”,告訴台灣同胞未來五十年或一百年我們要把台灣帶到哪裡,這個環節也是過去比較缺乏的,過去強調談判過程,但對台灣同胞來說,願景更重要,因為台灣現在看不到未來。
(三) 以基本法紀念館為基礎,加大科技元素,有效體驗“一國兩制”:
這個提議的基礎來源有二,一是筆者前面提到對於“一國兩制”的體驗需透過垂直體驗以達到效果的認知,第二是筆者前陣子到訪“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的參訪心得,該次前往參觀獲益良多,一進去展廳就有一幅巨大3D動畫牆,動畫內容是由古代廣州的發展,按時間縱軸一路演進的今天甚至是未來的發展,筆者看到極為震撼,也主觀認為若“一國兩制”的實踐若能透過3D或4D動畫的幫助,將大大有助一般市民了解“一國兩制”在澳門、香港甚至是台灣的發展或規劃,但澳門基本法紀念館目前擺設多為文物,實在可惜,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框架,與廣州市政府合作,就地改造並規劃基本法紀念館,透過科技的帶動,讓基本法紀念館活起來,也讓更多人能有效體驗“一國兩制”的好,比如規劃澳門廳、香港廳和台灣廳,前面的建議都可以在這些廳裡面展示,但主要還是要科技帶動。
(四) 加大體現“兩制”的安排,有助“意識”“兩制”存在: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下,未來澳門的規劃旅遊路線和區域時將更多可能會跨“兩制”,因此有意識的讓旅客了解到“兩制”存在,藉遊客的嘴幫忙宣傳“兩制”的落實,雖然來往內地和澳門或香港的旅客能體會到差異,但卻沒有意識到“兩制”,相當可惜,如果有一些標語或安排在“邊檢周邊”,讓過境旅客或國民能“意識”到“一國兩制”的存在。
關於五十年不變的誤解與前瞻
最後想談談“五十年不變”,因為我常聽到台灣朋友講說現狀只能維持五十年,之後就會改變之類的,這其實是個誤解。按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志的原意,當初說五十年不變並不是五十年後就會變,而是五十年後“一國兩制”好不好,要不要繼續,應該是生活在那時候的人基於現實情況做決定,而不是五十年前的人做決定,“一國兩制”施行的好,當然就繼續下去,不好也可以不要。我想說這其實是一個相當有遠見的作法,以中國當時韜光養晦的勤力發展和廣闊的內地市場,五十年後很有可能發展的比港澳都好,因此如果五十年後因為制度的差異,港澳兩地搭不上國家發展列車而衰退落後於內地,將是本末倒置的結果。